该矿区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含银辉铋铅矿、黄铁矿等,属难分离的铜铅锌多金属矿。那么这种多金属矿应选择怎样的工艺流程呢?一起来看一下。
代表性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石中的主要化学组成为氧、硅、钙、硫、铜、锌、铅、银、铁、锰及少量碳、镁、钠、钾、铝等,可供利用的有价元素为铜、锌、铅、银。
原矿含硫5.74%。硫化物中铜、铅、锌和银的占有率分别为97.65%、89.75%、94.37%和86.13%。矿石的氧化程度较低,主要为硫化矿石。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含银辉铋铅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另见很少量黝铜矿、硫铋铜矿及银的碲化物;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石榴石(主要为钙铁石榴石)、硅灰石、绿泥石,另见少量方解石一白云石。
具体矿物含量见下表:
1、工业试验流程
工业试验采用铜、铅、锌全优先浮选流程,图1为工业试验原则工艺流程。选铜作业采用一次粗选、三次扫选和两次精选流程。选铜捕收剂采用BK901J。选铜尾矿进入铅浮选作业,选铅流程为一次粗选、三次扫选和四次精选流程。选铅尾矿进入一次粗选、三次扫选和三次精选的选锌流程。
原矿采用一段磨矿,进入浮选的磨矿细度为75%-74μm。由于球磨机为MQG1500×3000格子型,容易造成铅的过磨。
2、工业试验指标
经过一个阶段的调整和改进,确定了最终工艺条件,取得了初步的试验指标。从8月25日到9月5日共处理矿石2800t,扣除因断水或设备维修等原因停车,返算满负荷运转处理矿量约270t/d,累计原矿品位为铜1.75%、铅5.66%和锌4.64%。
所得的累计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5.53%、铜回收率67.12%,铅精矿铅品位65.24%、铅回收率79.42%,锌精矿锌品位46.43%、锌回收率82.60%。其中,个别班次达到了铜、铅、锌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7.85%、75.58%、53.29%和84.18%、81.42%、86.25%的良好指标。
在确定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基础上,9~12月的生产指标逐月提高(见图2),12月份,银在铜精矿和铅精矿中的回收率分别达到了24.72%和60.84%。指标表明,所制定的工艺制度是适宜的。
1、问题:原矿品位和矿石性质波动比较大。原矿品位波动范围:铜品位从1.5%到2.7%、铅品位从4%到7.5%、锌从2%到7.5%不等。由于采矿时出矿点多,各点的矿石类型和种类变化大,且伴随有不定期的地表矿需要处理,致使矿石性质变化大。由于现场条件限制,不易配矿等。
采取措施:尽量稳定给矿性质,加强配矿。
2、问题:原矿磨矿后次生矿泥多,且不同种类原矿含泥量不同,造成操作不易稳定。磨矿产品粗细不均匀,铅过磨严重,导致铜精矿的含铅量难以进一步降低。
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球磨机给料,调整球磨机中各种球径的比例,调整操作条件,将一段磨矿细度尽量稳定在75%~80%—74μm。
3、问题:原矿中含木渣等杂质多,同时浮选机叶轮的循环孔比较小,造成浮选机叶轮及盖板上的循环孔经常被堵塞。
采取措施:强化铜铅浮选分离的技术要求,将粗选给矿浓度尽量稳定在35%~36%。在原矿品位高时,适当降低原矿处理量以保证浮选指标。
4、问题:由于原矿品位变化幅度较大,当原矿品位高时,浮选时间显得不够,致使铜铅分离不好,产品互含严重,产品质量不合格,铜回收率很低。整个作业经常不畅通,分选混乱。
采取措施:对于浮选矿浆中的木渣问题,在搅拌槽中增加隔离装置。
5、问题:磨矿分级溢流浓度有时偏大,达到43%以上,甚至更高,造成铜铅浮选分离困难。
采取措施:对浮选机进行适当改造。
6、问题:石灰添加系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致使石灰添加量变化大,矿浆pH波动大,影响浮选效果。
采取措施:对锌粗选和精选流程进行局部改造。
7、问题:部分药剂出现断药或堵塞等现象。
采取措施:改进工艺药剂制度。针对原矿性质和品位变化大的特点,调整抑制剂的加药点及用量,从而稳定了铜铅分离的效果,使之不因原矿的变化而波动。调整铜捕收剂的添加方式和地点。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将铜捕收剂加药点由搅拌槽改在加入球磨机中,提高铜的回收率,降低其对后续浮选的影响。
8、改造石灰加药系统,准确控制其添加量,控制矿浆pH,稳定生产条件。
总结:采用铜、铅、锌顺序优先浮选工艺流程处理银铜铅锌多金属矿石,在工业生产上得到了长期稳定运行。在当年12月指标中得到了含铜24.80%、铜回收率77.0%铜精矿,含铅61.28%、铅回收率75.40%的铅精矿,以及含锌48.47%、锌回收率80.02%的锌精矿。银在铜精矿和铅精矿中的总回收率为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