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铜金矿石的工艺特性因矿石不同而有所变化,且与矿石的矿物学组成密切相关。根据矿物学组成,可将金矿石分为下述几种不同的类型:
含有黄铁矿的斑岩型铜金矿石;
含极少量黄铁矿的斑岩型铜金矿石;
蚀变的浅成铜金矿石。
处理斑岩型铜金矿石的工艺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矿石性质以及金与载体矿物的共生关系。
很多工厂都是使用石灰介质和选择性捕收剂。选择这种方案是基于在矿床中存在着可变数量的黄铁矿,并且重点放在保持获取高品位的铜精矿。在这些条件下金的回收率不是较佳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总的金回收率不完全取决于所用的捕收剂,而且通过使用某些调整剂或改变流程配置,就能提高金回收率。流程配置对分选指标的影响,在一个新工厂的设计中经常会被忽视。
虽然用于处理这些矿石的流程配置似乎比较简单,但流程配置的某些特点能影响到铜和金的回收率。在对多种斑岩型铜金矿石的开发研究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已在闭路循环的台架规模试验和半工业连续试验中作过广泛的研究。
选择性浮选对一种流程所作的改进是,包括在粗选或精选回路中设置了浮选柱浮选。因为在这一流程中,重点一般都放在回收高品位的铜精矿。黄铁矿(当它存在时)是被抑制的。所以金的回收率并没有达到更佳值。
另一种是硫化矿混合浮选流程,接着对混合精矿进行再磨。对取自OK Te-di的矿石和取自秘鲁的一种黄铁矿型的矿石,研究了用这一流程进行处理的效果。对OK Te-di矿石进行试验所得的结果示于表1。由更高的铜和金回收率可以看出,采用混合浮选工艺所得的结果,比使用选择性浮选所得的结果更好些。
同样,在对秘鲁一种含黄铁矿的斑岩型铜金矿石试验时,使用一种混合浮选工艺能获得更好的分选指标。表2比较了用两种流程试验时所得的结果。用这种矿石试验时获得了同样的铜回收率,但采用混合浮选流程时金的回收率更高。
当一种矿石中存在几种铜矿物,以及当解离粒度存在差别时,那么这种矿石的复杂程度就迅速提高。例如,斑铜矿和铜兰是脆性的,所以在磨矿与粗精矿再磨过程中易干泥化。对取自印度尼西亚的一种斑岩型铜金矿石进行试验时,提出了一种分流浮选流程(Split-cir-cuit),以解决其中的某些问题。表3比较了用这一流程与常规流程试验时所得的分选结果。